《童年》读后感合集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读后感1“人们习惯于把儿童与明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明天才重视儿童,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童年的意义绝对不是为了长大成人。儿童的名字是今天,捍卫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神圣天职。”这是孙云晓教授的《捍卫童年》的篇头语。这段话一下子把我震撼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几乎没想过,“长大成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直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常常以自己幼年时候的理想忽视现在的众多天真的孩子,忽视孩子的个性。我错误的感觉学生是和老师一样,为实现将来的梦想而学习。我常常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感动。看到《捍卫童年》这本书,我把我又一次放到教师的位置,思考起如何以客观的眼光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
成年人的幸福与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是我们做父母和教师的职责。
孙教授在这本书里重点谈了“童年恐慌”这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这让我想起一位孩子曾经对她妈妈说:“妈妈,要发试卷了,我心里特别紧张,我求了老天爷很多遍,让我考个一百分。”当时这位妈妈还觉得有点好笑,心里想到底是个孩子,求老天爷有什么用,还跟孩子讲了一通奋斗、勤奋什么的。现在想来,其实孩子就是处于一种恐慌状态,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同样也高,一心想着要好,让父母高兴。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强化竞争需要,弱化认知需要,缺少培养孩子习惯的耐心与细心,使孩子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陷入成就焦虑之中。
其实,书中很多理论,对家长、对教师很有鉴戒意义。希望自己在优秀的理论指导下做得更好:
第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弱点或错误,但决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或品质恶劣,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聪明的、有潜力的人。童年所犯的错误,都是一个好人所犯的错误,耐心等待也是一种爱。
第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某门功课成绩差,但决不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肯定学不好,恰恰相反,要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由潜力的。一门功课不等于所有功课差,即使多门功课差,人生仍然大有希望。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第三,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可以“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不等于放纵,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对孩子多给与肯定,帮孩子共同解决问题,选择孩子适合的发展道路。可以让学生学习一点哲学,懂得发展与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让学生相信,我现在不会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学会的;我犯了错误,如果能够引以为戒,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不管碰上什么麻烦和压力,慢慢都会发生变化,人的智慧与办法总比困难多。
总之,好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大智大勇,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童年》读后感2很有幸阅读了临沂四小沈思洁老师所著的《窗前的童年》,一页一页的翻看,喜欢散文的我被迷住了。在老师眼中最最简单的事情,在作者的描述下,总是那么优美,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渴望飞翔》这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沈老师写道:如果我们想要支持彼此内心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个简单的真理: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人类的内心深处无不渴望着被灵犀相通的人来关注或回应,否则,就会感到枯寂与孤独。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有一双洁白无暇的翅膀。在每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每一个清晨的开始都想努力展开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飞翔。
多少年了,教师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磨平了棱角,冷却了热情,冰封了理想。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将来是无法弥补的。”中国人历来的教育方式,就是填鸭式的大满灌,恨不得让孩子把每时每刻都用在学习上,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可是我们想过吗?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知心姐姐卢勤在《心灵尘暴》一文中写到:“今天孩子成长的环境呈现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强行安排孩子的时间,让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超负荷高速运转,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当我们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不好教,抱怨孩子们不懂事,缺乏上进心的时候,是否想过要改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呢?是否想过要改变我们为人师者的教育观念呢?是否想过放下师道尊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呢?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泰戈尔曾说过:“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砰然心动的情怀。”让教育展现幸福魅力,在这场与幸福约会的美丽旅程上,不仅将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更将教育行为本身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拥有这样的情怀,我想学生会恋上课堂,爱上教育,教育就很自然的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新式的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叩响学生心灵的使者,让每个学生的眼睛闪烁智慧的光芒,心灵绽放幸福的笑容。小心轻放每颗心灵,且歌且行,仰望星空,放飞梦想,与幸福教育来一场美丽的约会,一起驻足远走生命的幸福旅程。
人总给自己太多的桎梏,放开手,让孩子独自踏上征程走一段吧,让我们彼此的心灵都留下一片空白,别总让记忆涂满色彩。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要设置条条框框与藩篱,就像鱼游大海、鸟飞天空,那种自由的惬意便是一种享受,这才是理想的教育。
《童年》读后感3首章
我的桌上静静的躺着一本书,它不是很厚。可空荡荡的桌面上,那本书的闯入显得唐突极了。细细碎碎的几缕阳光洒在书上,封面上的两个金色的粗体大字被照得闪闪发光——童年。若揉揉眼,眼光再往下移那么个几厘米,也许会有一行字——苏联,高尔基。于是我知道了,《童年》是高尔基写的。
高尔基这个人,我不敢不尊敬。高尔基他的作品,我不敢不称赞。我曾看到过一段话“俄罗斯艺术大师的作品,一直是我的教科书。艺术大师们都有大堆大堆的胡子。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级的老祖父。他生着一大堆胡子。而高尔基也有胡子,大堆大堆的。”
高尔基的作品是 ……此处隐藏9164个字……亲的夸赞“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让十岁的孩子“每次餐毕,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且用“棉纸包了,放在枕上”为了临走时随时放在箱里,自此先生对此碗的钟爱可见一斑。待到归期,毕竟是小孩子归家心切,等全家走过崎岖的山路到了很远的岸边才发现忘了带上那碗。慈爱的母亲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执着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宝贝,等到年轻的船夫千辛万苦把那碗取回来,他才“道了谢,捧着,走过 跳板”。自此,“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显得异常宁适”,水中及岸边的景色亦如先生的心情般美妙了起来。
不过“越窑”也好,“青蓝的可爱”也罢,在孩子手里久了,都是玩具而已。先生“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突然,脱手,碗飞了!读到此 处,我丝毫没有为那只碗的名贵而可惜,只是如先生一样,眼前浮现出“那碗,像一片断梗的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行渐远”的景象。而先生当时首先想到的是 如何对母亲说,尤其是那船夫!一个纯洁、善良的童真之心跃然纸上。
仿佛一切都已结束,是母亲的一句轻轻地话,让先生铭记终生,更让我至今久久悠长的回味:“(碗)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只要不碎就好!不要想了,这种 事以后多着呢。”先生说最后一句对他是可怕的预言,而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这种事”多着呢?比越窑的碗,珍贵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一样会脱手 而去,有的甚至碎了!
世间多少人对多少事和物悔之不得,更悔得之又失。有人总想得而不舍,有人更为失后强求铤而走险!岂不知“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得与失之间,当守住那颗纯洁、善良、感恩的心,否则随“失”而去的就不仅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了!
反复拜读琢磨先生此文,不为追寻那逝去的时光,只为拉住那颗已随成长渐行渐远的童心!
《童年》读后感13童年,于我们而言,那便是一段美好而幸福的回忆。但于高尔基而言,却截然不同。暑假期间,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那是他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里曲折的情节牵引着我的情绪时起时落。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来到外祖父家,当时外祖父的家业逐渐衰落,导致他成了一个贪婪,专横残暴的人,而他的两个舅舅也是非常残暴,他们为了分家及抢夺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打架。阿廖沙时常遭受外祖父的打骂,在这样污浊的环境里,他承受了许多人没有经历过的磨难。
阿廖沙在这样的家庭里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丑恶,但也有另外一种人的存在,有乐观淳朴的茨冈,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知识分子的“好事情”。当然,对阿廖沙来说最影响他的人是——外祖母,外祖母是一个善良乐观,胸怀宽广,相信善总会战胜恶的人,她带给阿廖沙很多正面的影响,她也常常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或民间故事,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知心的朋友。
阿廖沙母亲后来再婚,但婚后的生活并不愉快,继父对他们母子俩并不好。
阿廖沙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在学校更是遭到了歧视与刁难。由于他和继父合不来,又一次回到了外祖父家,但那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为了糊口阿廖沙每天放学便和伙伴们去捡破烂卖,同时他也体验到了美好的友情。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便离开了学校。
不久后,阿廖沙的母亲去世,他埋葬完母亲,便到“人间”去谋生了。
合上书,我十分感慨。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运,打小就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成长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身在福中不知福。假如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的是我们,我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否像阿廖沙一样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也许不能。因此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被打倒,即使感觉到痛苦甚至绝望,也要坚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的。只要你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你是善良乐观的人,那么,你会迎接到一个更好的明天!
《童年》读后感14放寒假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写4篇读后感,我不断地去看书。看到了一本《童年》的书。
作者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的极大的盛誉,《童年》也可以说成是阿廖沙的代表作。
10天后,我读完了这一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许多许多。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令人感叹,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许多次的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成算是阿廖沙的亲人,保护和支持了阿廖沙……讽刺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那些老百姓身处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而又无人能帮助阿廖沙们。
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阿廖沙借助阿廖沙来写自己的童年。高尔基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来描述自己的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我没出身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会失去我的亲人。比起高尔基来,我很幸运,我有父母的爱……
我的童年和其阿廖沙人一样那么幸福。
但是高尔基,阿廖沙却不同,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阿廖沙、辱骂阿廖沙、欺负阿廖沙。一想到高尔基,我的心里有着一丝丝愧疚,愧疚父母,没有认真读书。
我们要做一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精神。
《童年》读后感1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就像一艘船,装满了糖果,装满了玩具,也装满了欢笑。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或快乐或幸福或悲痛,童年里的故事,值得回忆的有很多很多……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社会底层度过的。由于生活所迫,他十一岁便走向社会,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甚至更苦更累的活儿他都干过,可以说是饱尝人间苦难。他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他渴望新生活。
他是一个正在成长着的正直的少年形象,在外祖母美好品质的熏陶下,他同情不幸的人,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他鄙视小市民世界的自私贪婪性格,野蛮残酷的手段。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在这个繁华的时代,甚至有那么多孩子不懂什么是“打”,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被打,更体会不到被打的痛苦。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丰衣足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绚丽多姿的。难忘童年的那次垂钓,让我体验到了“钓胜于鱼”的过程。难忘童年时水上乐园的玩耍,让我体验到了冲浪时的激情。更难忘在姥姥家的果园里,大人们在忙着采摘果实,孩子们却像猴子般的灵巧,在树上窜上跳下,玩的不亦乐乎……
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恩,做一个正直的少年。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精心呵护,感恩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感恩朋友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感恩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享有他人的帮助是幸福的,而给予他人帮助更是快乐的,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会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更加温馨。
童年是基石,奠定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捡一块五彩石,采一束七色花,过一个快乐的童年。